說起抗癌疫苗,大家肯定都不會感到陌生。其中我們所了解到的,臨床在研的絕大多數抗癌疫苗都是針對癌細胞表面已知的特定蛋白,以期人體對這些蛋白產生免疫記憶,讓免疫系統攻擊癌癥。而癌癥之所以難以對付,除了自我膨脹、善于偽裝,還會產生數千個不同的突變,讓治療藥物失去作用。
但相比較于近年來火爆的以PD-1/L1以及CAR-T細胞為代表的腫瘤免疫療法,廣譜抗癌疫苗由于識別原理不同,則并不會受到這些突變的影響。因此,在廣譜抗癌疫苗面前,腫瘤的這些突變終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圖片來源 Sci.Transl. Med
曾報道過一項“抗癌疫苗”的最新進展:來自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將微量 (一微克是百萬分之一克)的兩種免疫刺激劑直接注射到90只小鼠的實體瘤中,有效的消除了87只小鼠體內所有的癌癥痕跡!甚至包括遠端未經處理的轉移病灶!
而另外3只腫瘤復發的小鼠,在經過第二次的治療后,腫瘤也都再次開始消退!所涉及的腫瘤類型包括淋巴瘤、乳腺癌、結腸癌以及黑色素瘤等多種癌癥。而且,這種局部應用少量的藥物可以作為一種快速且相對廉價的癌癥治療方法,現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Bruce L. Levine和Carl H. June教授(圖片來源 singularityhub)
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刊登了一篇關于“抗癌疫苗”的重磅研究,并作為雜志封面。此外,更引人矚目的是,CAR-T大牛Carl H. June以及Bruce L. Levine教授也共同參與了該研究。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封面
不同于上次在小鼠模型中的實驗結果,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帶來的結論是建立在25名Ⅲ/Ⅳ期卵巢癌患者的治療基礎上的:
對抗癌疫苗產生響應的患者
2年生存率達到100%
一名晚期患者已5年無癌
患者病情獲得明顯控制(圖片來源 science)
值得一提的是,該團隊開發的這款個體化的抗癌疫苗,不同意以往大多數設計成識別和攻擊某種特定已知分子的癌癥疫苗。而是采取了一種更為積極大膽的做法,利用病人自己的腫瘤,為每位患者設計個性化疫苗,不是通過一個腫瘤相關靶點,而是通過成百上千個靶點刺激機體免疫反應。
Janos L. Tanyi教授(圖片來源 doximity.com)
也就是說,每一名患者接受的治療都是私人訂制的,患者的免疫系統能夠做到全方位無死角的對腫瘤產生免疫力。論文的第一作者Janos L. Tanyi教授解釋說:“我們的想法是針對腫瘤產生廣泛的免疫反應,攻擊大量靶點。其中一些靶點可能只存在于患者自己的腫瘤上。”
DC抗癌疫苗制備過程(圖片來源 science)
具體的試驗中,該研究團隊公招募了25名晚期卵巢癌患者,從她們的血液里篩選出較為合適的免疫細胞,并在實驗室精心設計的培養條件下,讓這些細胞生長成對免疫反應有關鍵作用的樹突狀細胞。
之后,研究人員把患者的癌細胞提取出來,“喂”給來自患者的樹突狀細胞,讓樹突狀細胞記住癌細胞的模樣,然后再把樹突狀細胞注射回患者,喚醒自身的T細胞,對癌細胞進入攻擊模式。
研究人員將25位患者分為三組,第一組(n=5)只接受疫苗,第二組(n=10)同時也進行貝伐單抗治療,第三組(n=10)在第二組的基礎加上低劑量的環磷酰胺治療。
試驗結果正如研究人員的預期,他們大學在可被評估的患者體內,針對腫瘤的 T 細胞數量有顯著上升,疫苗起了作用。更令人振奮的是,對這款抗癌疫苗產生響應的患者,2年總生存率竟然達到了100%。而相比之下,沒有響應的患者2年總生存率只有25%。換句話說,只要這個疫苗能有效激起患者的免疫反應,就有望徹底消滅癌癥。
而且更讓人驚喜的是,這款疫苗讓一名患者奇跡般地獲得了康復。這名患者 46 歲,罹患 IV 期卵巢癌,一般而言,這類患者的預后非常差。之前,她已經接受了 5 輪化療,但無濟于事。之后,她接受了抗癌疫苗的治療,并在 2 年時間里使用了 28 次個體化抗癌疫苗。在治療期間,她的癌癥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而在停止治療后,她已經5 年無癌。
這里,小編想告訴大家的,對于IV 期卵巢癌,一般來說,多數已經有肺肋膜腔轉移、肺臟轉移、肝臟轉移、腦轉移、頸部淋巴轉移或骨轉移了,活過5年,機會渺茫。
T細胞檢測方法(圖片來源 science)
之后,研究人員通過檢查患者體內的T細胞,確認試驗的目的達成了。并且利用測序技術證明了樹突狀該疫苗確實有效地把癌細胞的特征傳達了出去,成功調動了針對癌細胞表面特異性抗原的免疫反應,且新擴增的T細胞都能夠高度識別新抗原。
不良事件發生比例(圖片來源 science)
最終,一切有效的治療方案能不能最終應用于臨床都要先過“安全性”這一關。而與其卓越的生存率相比,這款抗癌疫苗的安全性表現也毫不遜色:25位患者總共消耗了392支疫苗,全程無嚴重不良事件產生。
Lana E. Kandalaft教授(圖片來源 24heures.newsnetz.ch)
作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Lana E. Kandalaft教授在采訪中表示,環磷酰胺+貝伐單抗是卵巢癌臨床上常用的一個治療組合,而僅僅是在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中增加一種疫苗,這應當是很容易實現的。
另外,這種基于樹突細胞的抗癌疫苗的制備時間總體在一周以內,且來源較廣,易獲得。因此,如果能在大型臨床試驗中再次確認抗癌疫苗的療效,將其發展成為一種快速且相對廉價的癌癥治療方法,無疑將在腫瘤免疫療法領域掀起另一場風暴。
參考出處: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o5931
https://www.pennmedicine.org/news/news-releases/2018/april/personalized-tumor-vaccine-shows-promise-in-pilot-trial
https://www.genengnews.com/gen-news-highlights/personalized-cancer-vaccine-shows-promise-in-patients-with-advanced-ovarian-cancer/81255697